| |
|
每月一書「街頭日記」 [2018/12/5]
本書集結了艾琳.古薇爾以及150青年學子發人深省的日記,描述這位充滿熱情與理想的年輕老師,如何用閱讀和寫作,扭轉了這150位桀傲不馴中學生的宿命,讓這群曾被放棄的青少年,以自己脫胎換骨的人生作為見證,成為改變世界的力量,是一部適合師生共讀的動人佳作。(資料出處:博客來書店)
|
|
每月一書「愛的激勵:成就孩子的大未來 」 [2018/10/2]
第一篇 孩子是天才,都有好將來!
師生之情來自對話,不是訓話
創意教學,帶來教室歡樂氣氛
現在,兒童樂透開獎啦!
老師不用心、不創新,就會被淘汰出局
今天,我是最佳掌旗手
愛,是不排斥、不貼負面標籤
老師,請您幫我當上班長…
讓孩子的心,從挫折中「看到希望」
老師,妳能對我笑一笑嗎?
別「只顧要面子,忘了照鏡子」
第二篇 用愛,照亮孩子美麗明天!
她,天天圍著絲巾來上學
老師不能只會做「一指神功」的人
老師可以和孩子們「談情說愛」
善心美意,就能轉惡因為善緣
今天我是超級巨星哦!
每個孩子都希望「被看重、被欣賞」
暗巷中,他悲傷的背影…
不愛唸書的孩子,不見得就是壞孩子
第三篇 用善心美意,善待每個孩子!
我當班長,為什麼要被處罰?
看到火山爆發時,要趕快跑、趕快閃!
人,是已說出口之言的奴隸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哈,他們又在滾輪胎了!
請記得,情緒是會殺人的!
走開,不要抱我,媽媽要去演講…
燈塔的遠方最亮,燈塔的下方最暗!(資料出處:博客來書店)
(由國立臺中教育大學-郭柏瑋實習生撰寫)
誠如書名《愛的激勵》,這是一本討論「改變教師姿態」的書籍,教師日常生活中的言行舉止、班級經營或師生之間的相處模式對於小孩影響甚鉅,各篇章都以具體案例來訴說核心概念,清晰易懂,部分案例與校園中場景不謀而合,雋永短文值得咀嚼回味。
教師所需要具備的能力是什麼?早期的教師著重教學,需要具備專業學科知識能力,以傳道、授業、解惑為己任,五育均衡發展為理念,以學生所學到的知識涵養為評核關鍵,而近幾年教師所需要的能力從原先的知識層面轉化為技能面向,林清江先生也曾提及「培養學生帶得走的能力,而非背不動的書包。」,現今的十二年國教也強調自主、互動、共好的全人教育,除了知識、技能以外,更結合了情意面向,強調學生的情意態度。教師已非獨善其身於課堂教學,不僅需具備專業之能與班級經營的能力,還需具備同理、聆聽、重述、溝通等輔導專業知能,才能在這瞬息萬變的多變環境與孩子內心產生共鳴,引領著他們一起成長。
最能觸動人心的文章往往是自靈魂最深刻的經驗體會,書中篇章的小啟示「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巧思,但也需要遇見一位欣賞他、有巧思的伯樂老師。」正巧令我印象深刻。過去曾在親師對談的電話當中,聽到家長說:「老師,很奇怪耶!小孩一向對師字輩都很反感,他剛認識你的時候,說你班規嚴格,抱怨一堆,但經過一學期後,他認同你了?!同樣的話語,我說出口,沒有在聽,但透過老師您告訴小孩,竟然言聽計從,真是神奇啊!」聽到這,心頭倍感溫馨,感動到流下眼淚。小孩是五年級,最初就發現這小孩子是天生的反對黨,積分獎品制或榮譽制也沒有作用,作業完成與否視該生當天心情而定,日復一日,在無計可施、愁雲慘霧的階段,想起日前某個講座提及的教育三角柱「學生好可惡、老師好可憐、要怎麼解決呢?」對啊!可憐的我面對可惡的他,我該怎麼解決呢?指責打罵,雷厲風行只期收穫於立竿見影,然後讓孩子在充滿挫敗感的情緒下完成作業,這豈不是與教育理念背道而馳?!要讓學生看見希望,感受愛的教育,當下與孩子對談,瞭解困難點,最後在愛的鼓勵下,達成協議「作業量少一半」,他也如實的完成,此外,針對這學生在課堂上的討論參與給予肯定及公開稱讚,漸漸地,學生發現有受到注意了,不再是那一個陰暗角落沒人理會的人,學習態度也從消極頹喪轉為積極認真。何謂愛的教育?以「愛」為出發點,以學生最大福祉為考量基準,採用最合適的教育方式。
教育是百年大計,是一個具有不確定性、時間與空間變化性的歷程,這本書提醒我「重新看」,即使我學習過教育心理學與輔導學,也有過六、七年的授課經驗,但我依然認為,要用心去看見孩子內心世界,真正地走入其中,就如同把四書五經看透徹一樣困難。小學教師,如同一個導演,孩子在小學階段所角色定位,所塑造的性格態度都會伴隨著他繼續往下一個階段繼續前行。因此,教學方法及溝通姿態要與時俱進,如同書中所提,老師的角色可以是小孩邁向成功「殺手」,也可以是「推手」,希冀自己可以在孩子的小小國度中做一個充滿生命力的「太陽」,隨時給予光亮驅除幽暗,給予愛心,使其茁壯成長。
德國教育學家赫爾巴特:「孩子需要愛,特別是當孩子看起來「不值得愛」的時候。」
|
|
每月一書「 誰把孩子丟到水裡去了?台灣教育的困境與兒童人權教育 」 [2018/7/16]
臺灣的學校教育倡導「以學生為中心」已經超過一甲子,但是在升學的大旌之下,不僅每個孩子始終都像本書的書名一樣,一個個被丟進升學的洪流中,而「教室王國」一直在學校中屹立不搖的存在著。級任導師是教室王國中最主要的掌權者,多數家長也都同意讓孩子完全聽命於教師。
隨著開放教育的推展,許多教師已漸漸脫去威權的外衣,以學生為中心,設計課程與教學,人權教育也在我國九年一貫課程的社會重大議題中實施。教育部在九十年四月公布了「人權教育法案」、通過了「補助民間團體辦理人權教育活動實施要點」鼓勵民間推廣。
本書作者曾任國小老師,歷任國小校長近20年,推廣親職與兒童人權教育卓有盛名,編著相關著作20餘冊。退休後往返臺美之間,應各界邀約撰述相關臺、美基礎教育比較的論述,以及數十個易為教師忽略的兒童人權教育的反思札記,不僅相當程度地展現了我國基礎教育工作者永不歇止的志工精神外,更為長期被升學主義的洪流淹沒的兒童人權議題提供務實的建言。
(資料出處:誠品網路書店)
|
|
每月一書「沒有教不會的孩子:李家同和博幼的全域教育,讓每個孩子都可以學會基本學問 」 [2018/4/23]
當教育也出現城鄉落差時,弱勢家庭的孩子,因為沒有能力補習,即使在學校聽不懂,回到家裡也沒有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可問,老師教得愈多、愈快,孩子也愈聽不懂、愈沒有興趣學習。
於是,弱勢家庭的孩子多半功課不好,他們的下一代又因此缺乏競爭力,再度成為弱勢,陷入貧窮的累世循環,台灣的貧富不均問題也愈來愈嚴重。
還好,這個問題並非無解。教育,是為弱勢族群扭轉人生的關鍵。用對方法,因材施教、依照能力教他、激勵他,每個孩子都能學得很不錯。
這一點,也正是李家同的教育理念,並且,經過十餘年的努力,正透過博幼課輔中心,在許多鄉鎮漸漸實現。
富有可以世襲,貧困不該累世循環。
教育不該強人所難,好老師應該「知難而退」。
補救教學不等於伴讀,必須確認學生有哪些基本的東西沒學會,從頭補救。
李家同認為,教育部部長應該公開宣示:「我很在乎老師能否把低成就的學生教好!」唯有這樣,才能讓學校更重視補救教學,而非升學率。
(由朝陽科技大學-陳雅琪實習生撰寫)
第一次看到書名「沒有教不會的孩子」時,心裡跑出好多問題,教孩子的那個人一定是老師嗎?孩子來學校是要學什麼呢?知識?品行?就幼兒園來說沒有特定的教材,每位孩子受環境的不同影響,面對不同程度的孩子授課,老師也是挺辛苦的。時代的變遷,家長的期待也跟著升高,幼保人員的壓力也跟著升高。
「身教重於言教」,大部分的幼兒園不是走主題就是方案,因為教材沒有分級制度,可以透過團討時了解每一位孩子的需求,給予孩子適當的教育,教育不該強人所難,有些孩子開竅的時間比較晚,亟有可能在他大了以後,忽然發現,當年不會的東西現在都會了。回想起來,我的成長經驗也有發生類似的案例,在大家眼中我是一位傻大姐,反應不是很快,與人交際應酬的能力非常的差,媽媽認為她必須強壓著我讀書,我才能考到好成績,所以媽媽覺得從小就該去補習,到了國中媽媽更確定我一定要去補習才能考到好的高中,但是爸爸覺得順其自然就好,還小的我並不懂考試真的有那麼重要嗎?!爸、媽都是高知識份子的人,但是兩位都是農家出生的孩子,知道做農很辛苦,兩位努力奮發向上,他們學習方式不同,很多人都會說:「身教重於言教」,沒錯!所以爸爸晚上在看書時,會影響到我讀書的意願,當時我有自己的一套自學方式,而且環境、朋友都事是很重要的因素,最後才考上理想的學校-朝陽科技大學。
幼兒園裡的孩子也是相同的原理,當班上有一位孩子開始帶頭做亂,慢慢的,班上的孩子也會慢慢學習他/她,在第一段提到,學校來學是要學什麼呢?知識?品行?個人覺的品行大於知是,在幼兒園階段品行如果沒有糾正好,長大會不得了,所以幼保人員要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大人的身影,對孩子來說,是最好的示範,身教勝於言教。常聽到公立的學校不好,什麼都沒有教,真的嗎?難道私立的就比較好?自己也是公立托兒所出來的(當時還沒幼托合併),並不覺的功力真的很差,加上目前在公立幼兒園實習,老師非常認真的對待每一位孩子,老師非常注重品行,自己也覺得從小就該把品行培養好,所以就讀公私立並沒有差別,差別在於家長、老師給的東西,每一位孩子都是從0開始,並沒有讀哪裡比較好讀哪裡比教不好,同樣都是接受教育的人,因材施教、依照能力教他、激勵他,每個孩子都能學得很不錯。
|
|
每月一書「 原住民學生,你好棒!」 [2018/3/14]
原住民教育系列三部曲之2繼《陪伴孩子青春路—原住民青少年問題與輔導》後原住民教育大師梁明輝老師又一巨作充滿艱辛的「原鄉教育希望工程」,在堅毅信念的起點,艱辛行腳,彩虹那端的祖靈呵護著的是,最初對純真知識的渴望!(資料出處:博客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