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推薦
50則非知不可的課程學概念  [2017/10/3]
說明圖片
本書將國內外有關「課程學」的重要「課程概念」,系統歸類整合為課程研究、課程設計、課程政策與課程改革、課程發展、課程實施與課程領導、課程評鑑等六大群組50個課程概念,依序分為六個部分加以介紹。    第一部分指出課程研究之課程概念及課程問題、課程研究類型、課程理論與課程學術探究、課程意義與課程現象、課程即科目、課程即目標、課程即計畫、課程即經驗、課程即研究假設、課程結構的顯著課程、潛在課程、懸缺課程。第二部分指出課程設計的意義、課程設計理論取向、課程目標、課程選擇的規準及原理、課程組織的規準與要素、學科結構與螺旋課程、課程統整與統整課程。第三部分指出課程政策決定、課程實驗與課程創新、課程變革與課程改革、「人的研究」MACOS的課程改革、1988年英國「國定課程」改革、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改革、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改革、國民核心素養、課程差異性、課程落差、課程連貫。第四部分指出課程發展模式、目標模式 、歷程模式、情境模式、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行動研究本位的課程發展。第五部分指出課程實施的意義與忠實觀、相互調適觀、行動落實觀、「關注本位採用模式」、課程推廣、校長課程領導與教務主任課程領導。第六部分指出課程評鑑的意義與範圍、課程評鑑的目的與標準、目標本位評鑑、另類變通評鑑、學校本位課程評鑑。(資料出處:誠品網路書店)

心得感想

(由臺北市立大學-林佳靈實習生撰寫) 閱讀書目清單中,50則非知不可的課程學概念精心設計的封面,成功地吸引了我的注意。心裡想著:課程學跟星象有什麼關係?!為什麼封面上是好多星星連成的好幾個星座圖,而不是黑板、粉筆、板擦等等教室用品?!原來,這本書把50則課程概念,比喻成天空中明亮的星星,各自閃爍,也能彼此相連成為星座群組。讀者在閱讀的時候,可以就單一概念進行探究,也可以就其相互之間的關係,進行概念解構與重新建構。 還記得當初修習教育學程的第一門課,就是「課程發展與設計」。那時候對課程的概念非常懵懂,一邊聽老師解釋著顯著課程、潛在課程、懸缺課程等等課程結構,一邊訝異著我們從小開始求知的過程中,林林總總的課程藏著好深的學問!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原來運動會、晨間活動、午休時間、整潔活動及各種儀式典禮等,也是課程的一種,叫做「非正式課程」,強調學生在正式課程(教育部與學校所規劃而名列的科目,如數學、國語等),之外的活動所獲得學習經驗。我回想在校的時候,每天按表操課,午休時間,安靜地趴在桌上,避免影響其他同學午休;打掃時間,大家進行自己份內的清潔工作,做好自己負責的事;運動會到了,各班推派好手參賽,從比賽當中學習團結及運動家勝不驕、敗不餒的精神。藉由這些活動,我們在學校不止學習學科方面的知識,也學習到不同活動所帶來的經驗。 在這本書的第二章:課程設計當中,蔡清田老師說明了幾項在課程設計當中,常會偏向的幾個特定理論,如「精粹主義」、「經驗主義」、「社會主義」、「科技主義」、「專業主義」及「重構主義」。其中,經驗主義重視「課程即經驗」的課程意義,強調學生學習經驗的重要性,主張課程不是存在教科書當中,也不是存在於教學計畫上,課程只存在學生的學習經驗當中。我認為,這個概念與上一段提到的非正式課程有許多相似之處。以我個人的經驗而言,因為有了參加運動會的經驗,我學習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在大隊接力的比賽中,每個人都是重要的角色,缺一不可,大家努力為了團隊付出時間與體力練習,彼此互相打氣。而因為有團隊經驗的累積,我在往後的團體生活中,更加懂得人與人之間相互鼓勵、懂得欣賞每個人有所優點及缺點,每個人都是重要的小螺絲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