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連線時間即將結束,如欲繼續工作階段請按繼續按鈕....
繼續工作階段
跳到主要內容
首頁
常用功能
教育實習即時動態
尋找教育實習學校
教育實習相關法規
教育實習單位簡介
查詢教育實習績優典範
雙語、本土語、全民國防、
實驗教育機構專區
關於平臺
緣起及目的
平臺概念及參考依據
組織架構圖
主要功能簡介
網站導覽
常見問題
新手上路
境外實習
境外學校教育實習專區
有教無界成果影音專區
聯絡我們
快速連結
登入
實習生登入
師資生漫遊
各身分端登入
好書推薦
有效教學面面觀  [2016/10/26]
如果你想成為有效教師,你需要開始培養自己相關的知識和技巧,《有效教學面面觀》能幫助你達到目的。這本書的重點聚焦在成為有效教師的主要面向──藉由觀察他人的教學,並將所見所聞的優點融入自己的教學工作中。讀完《有效教學面面觀》,你將學會在以下八種面向進行教學觀察,它們分別為:學習氣氛、班級經營、課程清晰、教學多樣、教師的工作取向、學生參與學習歷程、學生成就,以及高層次思維歷程和表現成果。 (資料出處:誠品網路書店)
心得感想
(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實習生-楊家禎 同學撰寫) 有過試教的實務經驗後,對照這本書裡面的教學面向,會發現收穫很多,且檢討並調整自我試教也變得更有方向。因為認識了這本書之後,了解了更多關於教學的面向,上台教學不只是只有老師自己的部分,還包括了許多,例如:學生、教室安排、教材、師生互動、外在干擾因素…等等,有許多是之前自己不曾注意到的,而那些未曾注意到的面向,卻發現它是如此重要。 舉一個自己的例子,在閱讀了這本書之後,才發現一個對自己來說很重要的面向,就是書中提到的「教學多樣性」,教學多樣性不僅是展現熱忱與表達生動和變化教學活動與媒體,也包括了「變化問題與探詢的類型」與「應用學生的回應」。初為新手的試教總是只專注在顧好自己的表現,但往往卻忘記了教學中重要的一環-與學生的互動,曾經試教過後指導教師給予的回饋與書中的面向能做結合,記得那次我在詢問學生關於人物的「特質」,學生回答完後我總是說:「還有其他答案嗎?」指導老師後來告訴我學生當中有些人回答的答案是人物的「能力」而不是「特質」,可以運用學生的回應去幫助學生區分特質與能力的不同,並澄清學生的觀念,這樣在引入今天的主題時,學生對於特質的定義會更清楚。 我這才發現到試教過的經驗中對於學生回答問題的答案都沒能好好給予回饋,總輕輕帶過,一來是因為擔心時間不夠,另外也擔心自己沒有足夠的能力回饋。 但在這本書中,我重新看見這個部分也找到了修正的方向,在問學生問題時,我沒有做到去「探詢」這一塊,也無法去延伸或澄清學生的回應,只會一直問:「還有其他答案嗎?」學生一直丟給我回答,但我卻無法抓住他們的回答與利用他們的回答做探詢,這是我覺得很可惜的地方。在因為看見了這點,讓我有了進步的機會,在將來實習的觀課中,我會紀錄關於教師與學生的回應互動,來整理有效與無效的探詢。如果有試教的話,在教案的設計上,我也會先想好自己問的問題,學生可能會有什麼回應,再針對這些回應事先想好應對的回饋方式(延伸、澄清…等等),相信自己慢慢的會在這個部分強壯起來。 (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實習生-陳思琪 同學撰寫) 這本書我讀得滾瓜爛熟,因為它是我大學的一門課教科書。說它是教科書也好,工具實用書也好,都是在教學上可以拿來使用,在成為一位老師的路上,對我很有幫助的書。 有效能的老師V.S無效能的老師:好多好多的例子在這本書裡的每個章節出現。所以我最喜歡一開始讀的時候,就會先被這些故事給吸引,這些故事有的是有效能老師的例子,看完故事,就可以解釋接下來要介紹的概念。當然,也有些描述的是無效能老師的故事。所以在讀的時候,我常常會思考,如果是我遇到這樣的狀況的話,我會怎麼做、我可以怎麼做。雖然這樣想的時候,心裡會覺得有點焦慮,也會希望我最好都不要遇到這些狀況,但是,我想這是不可能的吧!教室本來就是一個變化而且動態的空間,所以我更覺得培養應變以及成為一位有效能教師的能力是重要的!我也認為若在教育實習的時候遇到這樣的狀況,對我來說反而是好事吧!不僅有利於教師甄試的提問,當然,對於未來真的到了教育現場,也有實質的收穫及應用!所以,對於前導故事,我認為這樣的設計很好,會讓我更想要繼續看下去作者所要闡述的概念及方法,也會讓我思考我該如何做,來與夥伴討論。 觀察工具的實務操作:到了大三後,常常會有到外面實務學習的機會,我一開始其實很迷惘,到學校不知道要觀察什麼,看著學校的老師在台上上課,我記錄著老師說了什麼話、帶了什麼活動、用了什麼方法管理學生秩序等等。感覺這樣的紀錄很漫無章法,不過這本書提供了很多觀察的表格,每一種表格又代表不同的紀錄方法,真的很實用,所以教學實習時,我也利用了這本書的觀察表格,也比較知道我自己在記錄些什麼,也較能夠分門別類,讓我的觀察更有系統與條理。而且這些觀察表格最重要的不只是用來觀察其他老師上課,也有像是測量教師焦慮度、對自己教學及班級經營的自評表,我也發現了原來初任教師比起資深教師,會較顧慮自我層面的訊息,例如擔心學生是否喜歡我、我是否表現良好,比起資深教師關心的是對學生的影響,例如關心學生的成就是否有所增進、是否有激發缺乏動機的學生。透過自評表以及理論,我更清楚地發現這件事。所以這本書很大的特色─觀察與評量工具的運用,對於實務面,有很大的實用價值。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