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師是社會不可或缺的角色,他們不僅傳授知識,更塑造世代的價值與思維。相較於一般工作,社會對於教師的期待與規範始終較為嚴苛,因此師資培育工作始終是教育實習機構的重要使命。在師資培育過程中,教育實習更被視為未來教師進入教育現場前的關鍵試煉,透過理論與實務的交融,使師資生真正理解教育的挑戰與責任。
為鼓勵教育實習的實習指導教師、實習學生及實習輔導教師積極投入教育工作,教育部於95年設立教育實習績優獎,藉此獎勵教師在教育實習中的努力與貢獻。這項獎勵不僅提升師資培育的專業標準,也讓更多人看見那些在教學現場默默付出的教育者。如今,這項獎勵即將邁入20週年,為擴大其影響力,教育部希望透過多元方式讓社會更加認同教育實習的價值,提升指導與輔導教師的參與度,同時進一步深化教育品質。
▲王貞荃從實習中找到教學熱情與成長方向。(提供/天下攝影)
王貞荃老師(102年實習學生楷模獎):全心投入幼教的精神
在幼兒教育領域,教師的耐心與創造力缺一不可。王貞荃老師在實習過程中,以高度的投入展現她的教學熱忱,不僅積極參與各項幼教活動,還在課堂中嘗試融合新課綱課程大綱精神,希望讓幼兒的學習更加多元且有系統。王貞荃老師認為,幼兒雖然年幼,但他們的學習能力驚人,教師應該透過環境佈置與互動教學,引導孩子自然探索世界,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
在實習過程中,有兩位資歷較豐富的前輩帶著王貞荃老師,讓她從中學習到許多實用的經驗,尤其她的實習場域是小班,面對一群也是第一次上學的孩子們,需要更多安撫技巧,也正是因為這段實習經歷,點燃她持續深造的熱情。
▲「教學不是完成任務,而是陪孩子一起生活。」(提供/王貞荃老師)
王貞荃老師認為,幼兒教育的關鍵在於愛與耐心,因此她鼓勵未來的幼教實習學生在進入教學現場時,應該帶著開放的心態去理解孩子,而非僅僅專注於完成教案與教學目標。此外,投入幼教的師資生能預先熟悉融合教育精神,只有熟悉、體認才能減少差異。
她強調,「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因此教學方式需要彈性與創造力,教師的成長往往來自與孩子互動時的啟發。」
▲李佳欣老師以愛與創意,打造屬於孩子的快樂教室。(提供/天下攝影)
李佳欣老師(109年實習學生楷模獎):用心陪伴,創造溫暖教室
李佳欣老師不僅專注於教學,還特別注重與幼兒建立情感連結;她認為幼兒的學習不僅僅是知識的習得,更重要的是情緒的發展與社會互動的學習。她透過許多具體的活動來培養孩子的表達能力,例如戲劇表演、故事創作,以及運用音樂來協助孩子情緒調適。
李佳欣老師的「迺夜市」主題課程是實習時的一大亮點,透過模擬夜市場景,孩子們不僅學習如何使用數字計算,還透過角色扮演發展社會互動能力。這門課程成功地將數學與社會學習結合,讓孩子在真實情境中學習,並且充滿樂趣;此外,李佳欣老師也善於利用數位工具,她在實習期間剪輯戶外教學影片,讓孩子能夠透過影像回顧學習過程,進一步加強學習效果。
▲每一場課程,都是一場愛與成長的冒險。(提供/李佳欣老師)
李佳欣老師強調,「孩子需要的不是完美的課程,而是能夠讓他們感受到愛與支持的環境。」她鼓勵未來的實習學生,不要僅僅專注於教材與學習目標,而是應該思考如何讓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安全與關懷。「一個溫暖的微笑、一次耐心的等待,都可能改變孩子的學習態度與自信心。」
▲沈婷梅以創意教學陪伴孩子成長。(提供/天下攝影)
沈婷梅老師(106年實習學生楷模獎):從挑戰中成長的國小教師
沈婷梅老師在教育實習期間,面臨了許多挑戰,她發現國小階段的學童雖然已經具備基礎的學習能力,但在情緒管理與班級互動上仍需要引導。她始終記得指導老師提醒她:「師生互動需要保持一定的專業界線。」意思是不能把自己視為「大姐姐」,而是必須真正擔任教育者的角色,帶領孩子學習與成長。
▲真正的教師,是願意跟著孩子一起學習的人。(提供/天下攝影)
沈婷梅老師在課堂上運用了情境教學法與合作學習,讓孩子在互動中學習英文。例如,她設計了一系列紙本互動教材,鼓勵孩子透過分組合作來完成學習任務。此外,她也運用創造思考教學法,讓孩子在自由討論與問題解決中學習語言。這種教學方式使得課堂更加活潑,也激發了學生的思考能力。
沈婷梅老師認為,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影響孩子成長的關鍵歷程。她鼓勵未來的教育實習生,在面對教學挑戰時,不要害怕嘗試不同的方法,因為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成長往往來自於不斷的調整與創新。
▲洪子涵老師走出教室框架,用美感與輔導專長打造創意課堂。(提供/天下攝影)
洪子涵老師(109年實習學生楷模獎):跨領域連結的探索
具備美術及輔導專長的洪子涵老師,時常將不同的媒材帶入課程之中,甚至還會帶著班上的孩子到教室外的草地上課,藉著去除建築的框架刺激孩子產生更多天馬行空的創意,這些都是在實習期間多方嘗試探索帶來的養分。
洪子涵老師的課程及教材設計亮點,就是深具視覺藝術的美感與思維,實際應用在課堂上的效果也相當好,不僅能活化教學,也跟學生有更多正向的互動;在教學過程中,深刻體會到校內與校外資源的整合,對於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具有關鍵作用。洪子涵老師在實習期間發現,許多教育資源不僅僅來自學校內部,更需要教師主動與外界聯繫,開拓新的學習機會。因此,她積極參與校外競賽與教育社群,並將這些外部資源帶入教學現場。
▲將藝術、輔導與教學串聯,她讓學生在草地上也能學習。(提供/洪子涵)
將教學觸角往外延伸正是洪子涵老師想提供給未來實習學生的建議,教育需要創新,而創新往往來自於教師的自主探索,只要抱持開放心態,主動向前輩學習,並積極尋求外部資源,自然能為教育帶來更多可能性。
▲許勝洲用劇場說故事點燃孩子閱讀興趣。(提供/天下攝影)
許勝洲老師(105年實習學生楷模獎):教育場域中的心理支持
許勝洲老師的教育實習經驗則突顯出心理支持的重要性,他認為「教育現場有許多結構性問題,有志於教職的老師們不僅要靠自己積極跨越,更要時時回歸初衷、堅持到底。」許勝洲老師總結自己的實習及教學經驗,鼓勵未來的老師們忠於自我,不一定要在實習時以某一位老師為範本進行模仿,找出屬於自己的特色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許勝洲老師執行閱讀推動活動非常成功,他與夥伴用劇場演繹的方式吸引學生來聽故事,不僅現場效果相當好,更讓同學們發覺到閱讀的樂趣,在20分鐘的大休息時間裡,來聽故事成為許多孩子熱衷的事情。
▲「教育現場不只需要一種樣子。」(提供/天下攝影)
如今也有許多帶實習學生經驗的許勝洲老師,強調自己一定會問「你是不是真的想當老師?」讓前來實習的學弟妹好好思考,同時更會提醒他們「打造自己的特色」,因為學生本來就是各式各樣都有,所以教育現場不會只需要某些特定類型的老師。
實習績優獎20週年的豐碩成果
從以上5位曾榮獲教育實習學生楷模獎的師長所分享的故事可看出,教育實習不僅是師資生成長的重要階段,更是一個關乎社會未來的歷程。王貞荃老師的專業精神、李佳欣老師的溫暖陪伴、沈婷梅老師的創新教學、洪子涵老師的多元嘗試,以及許勝洲老師忠於自我的建議,都展現了教育工作的多樣性與影響力。
隨著教育實習績優獎邁入20週年,百年樹人的教育事業也多了無數的優良種子,相信這些當年青澀的實習學生們,回過頭來看都會深深認同實習階段對於教職的影響有多大,相信這也是教育部舉辦實習績優獎所樂見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