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踏上師範體系、成為老師的學生,成長過程中總有那麼一個契機,在心中悄悄種下作育英才的種子。

看準時機,勇敢出手,「刷!」一聲,漂亮的空心球入籃,場邊的同學歡呼叫好,大家都沒想到,這群參與班際籃球比賽的孩子們,其實才接觸籃球沒多久,就可以從害怕上場到勇敢出手,讓有著校隊隊長身分,而擔任義務指導的同班同學丁信容相當開心,「這比我自己得分還要興奮!」

丁信容在看見同學進步的笑容中發現了自己的使命。(提供/天下攝影)

在高中引導同班同學打籃球的過程中,看著同學們的進步與成長,同學們的肯定與讚賞,使得丁信容第一次萌生了「我想當一名老師」的念頭。日後她也如願進入師範體系,雙主修體育學系跟生物科技學系,培養出跨領域整合與快速學習的能力,透過師資培育體系的訓練,進入國、高中試教,累積教學現場經驗,藉由與不同背景的學生及家長互動,得以快速適應不同環境,擁有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梁悅發認為每個靈魂都值得被溫柔以待。(提供/天下攝影)

每個特殊的孩子都值得被溫柔對待

其實不只是丁信容,每一個踏上師範體系、成為師資生的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都曾經有那麼一個契機,埋下那一顆作育英才的種子。

梁悅發在高中時期也曾經歷身心調整的階段,但因為自身及身旁的親友皆對症狀不理解,加上缺乏壓力紓解及閱讀策略,產生了拒學的狀況。學習狀況不被理解抗拒在學校學習。直到她前往仁愛基金會晨曦光發展中心擔任志工,被教保員以堅韌和溫柔並濟的態度,耐心地陪伴一群重度與極重度障礙院生深深觸動,恍然明白自己也渴望被溫柔對待,希望未來也能夠反饋給其他人。

梁悅發深深感受到教學是溫暖的陪伴與專業的守護。(提供/梁悅發)

在大學畢業後,雖然聽從家人的建議到科技業任職,但仍心繫身心障礙的孩子,持續不斷參與志工服務,愈發認識自己的本心,在四年後決定轉換跑道,進入國中擔任代理教師,陪伴資源班和特教班的學生。

在擔任代理教師的期間,發現原來教學過程只是一小部分,更多的是生命的陪伴。這段代理教師的經歷,讓梁悅發更堅定自己對教學的熱情,其中陪伴了受到家暴的學生進行安置、陪伴輟學的學生重新回到校園及學習如何用幽默的方式化解學生之間的衝突,都是寶貴的經驗,也是促使梁悅發決定回到校園,接受系統化的訓練,讓自身可以更專業地面對每一位學生,並以教職為職志的主要原因。也因此他更明白自己以「有溫度的專業」,幫助更多患有自閉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以及情緒障礙等疾病的學生,陪伴他們成長。

因輕度聽障而深知特教溫暖的劉韋宏想成為一位溫暖的老師。(提供/天下攝影)

從自身經驗出發的同理陪伴

這樣有溫度地專業陪伴,能夠產生什麼樣的力量?因為輕度聽障,從幼稚園就開始接受特教服務的劉韋宏最清楚,也因此他希望自己成為一幅拼圖,「擷取從求學以來所有喜歡的老師特質,融合之後的綜合體,就是未來我在學生心中的形象。」

然而,無論是想結合跨領域專長,設計出更貼近生活、知識和現實連結的課程,讓孩子們從科學的角度去看運動與每個人的關係;運用人工智慧設計教材,讓矯正學校內有情緒障礙和自閉症的學生得以獲得心理支持和實質陪伴;以自身的生命經驗,引導對自我探索感到迷惘與懷疑的孩子們,走過那些生命中不美好的時刻,在他們取得正式教師資格之前,都必須經歷實習階段,在實習指導老師的帶領下,獲得設計教案與課程、教學和學生管理的實務經驗與案例分享,讓這群準備到校園現場獲取實戰經驗的生力軍相當興奮與期待。

劉韋宏期待用科學連結運動以AI陪伴特殊孩子。(提供/劉韋宏)

曾經因為微胖的外表和優秀同學雲集的環境,好幾度對自己失去自信的劉韋宏,在經歷許多老師和同學的鼓勵與支持下,如今也擁有足夠的信心進入實習,「當我們在寫教案和製作教具卡關時,如優質特教網、因材網等線上資源往往能夠給出有用的參考資訊,而小組成員也會針對彼此的教學演練提出修改建議」再加上學校和實習指導教師參與討論、協助修正的支持之下,每一位準老師都堅信,自己能夠勇敢向前走,經由實習、順利取得教師資格而進入教學現場,因為「前方有許多孩子正揮著雙手,期盼你的到來。」

每位未來的教師都期待透過實習,點燃挑戰自我的火花。(提供/丁信容)

深入教育現場學習

「其實在教學、教案設計相關課程中,我們就會以分組的方式,到國、高中試教,」丁信容認為這樣的經驗,對於自己未來的實習或正式進入教學現場帶來莫大助益,「指導老師在我教學生上籃時,建議我先用粉筆在場上畫出收球位置,而不是直接開始講解、教學,我才知道原來學生們對於距離的掌握沒有概念,必須要讓自己進入孩子們的思維模式,去設計教學方式與教材。」

而同樣希望在特教領域耕耘的梁悅發和劉韋宏,面對這群在家庭支持、個人特質、能力表現與需求上都各有差異的學生,更希望透過教育實習的機會,深入了解影響學生學習的障礙,藉由實習指導教師的實務分享,學習如何在課程框架和教學現場保留適當空間,激發學生挑戰自我能力的慾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