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好一位學生,可以影響學生一輩子;教好一位老師,可以影響更多學生一輩子。教育部自95年起,透過教育實習績優獎鼓勵實習指導教師(係指師資培育大學指導教授)成為播種者,將專業知識、教學熱忱與人文關懷傳遞給下一代教師,他們不僅為初出茅廬的師資生點亮明燈,也為臺灣的師資體系立下厚實根基。
教育猶如播下種子,也許有一天在看不見的地方發芽。值此20週年,從五位實習指導教師的故事,一同看見臺灣教育界最無私、也最溫暖的力量。
▲深耕師資培育近30年的李偉俊教授。(提供/李偉俊教授)
陪學生走一段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李偉俊教授
李偉俊教授表示「到教育機構實習是師資生最關鍵的生涯轉折點,也是成為一位合格教師的最後一哩路。」李偉俊教授長年深耕於資優教育、創造力與科學教育,且三度榮獲教育部「教育實習績優獎」肯定,他以自創的「美塔學」理論,陪伴實習學生帶著理念與初心迎接挑戰。
深耕師資培育近30年,李偉俊教授見證數位科技如何縮短城鄉差距,亦深刻體認創新教學觀念必須與時俱進。因此他結合了正向心理學和創造心理學,並融入易經太極思維,從而自創「美塔學」理論,藉以鼓勵準教師們以積極開放正向的創新思維,發展跨領域課程方案,並以適性及個別化教學來引導學生向陽而生並闡揚善性,陪伴實習學生帶著理念與初心迎接挑戰。
▲李偉俊教授表示「到教育機構實習是師資生成為一位合格教師的最後一哩路。」(提供/天下攝影)
「教育是百年樹人的志業。」李偉俊教授形容,師資培育猶如走在綿長的海灘上,而他沿途一一拾起被沖上岸的海星並將之還回海洋。「當大家對國民教育普遍感到失望時,我盡己之力撿一個、救一個。」他笑說,實習指導教師能做的就是陪實習學生走完最後一哩路,讓他們帶著熱情和理想在教育路上發光發熱。
▲佘瑞琳講師以實作精神投入教育現場。(提供/天下攝影)
從實作中傳承信念 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佘瑞琳講師
從化學研究到師資培育,佘瑞琳講師以「薪火相傳,師徒傳承」的精神扛起重任,她肩負教授普通化學與普化實驗課程教學,更見證無數實習學生從青澀走向成熟。
「化學,是一門實作科學,尤其強調動手操作。」自96年接任師培中心化學科指導教師後,佘瑞琳講師充分發揮實作科學的特色,不僅安排師資生擔任普化實驗課教學助理,甚至擔任「一日大助」帶領大一新生做實驗,為後續前進教學現場奠定基礎。
▲佘瑞琳講師最驕傲的,是見證學生從青澀走向獨當一面。(提供/天下攝影)
此外,佘瑞琳講師積極將教學資源導入中學端,鼓勵教育實習機構師生前來化學系參訪實作;也與化學學科中心合辦探究實作工作坊,不僅為高中生樹立學習標竿,也為實習學生帶來教學相長的場域。
佘瑞琳講師對實習指導的付出,讓她三度榮獲教育部教育實習績優獎的肯定。然而,比起獲獎殊榮更令她自豪的永遠是,看著學生屢敗屢試,再看著他們從青澀到獨當一面,「這是我任教38年來最大的驕傲!」
▲林珮如副教授以「以終為始」的信念投入教育現場。(提供/天下攝影)
以終為始的信念 國立臺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林珮如副教授
「看清楚目標在哪裡,才能掌握現狀,朝正確方向前進。」林珮如副教授昔日在特教學校擔任物理治療師,轉換跑道的那一刻起,便將「以終為始」的信念貫徹特教實習指導之中,不斷自問:「希望培養出什麼樣的特教老師?」
在學期間,她經常帶著學生走出校園,陪伴與支持在地心智障礙者自我倡議,並共創「我的人生,我的夢想」自立分享會,讓師資生結合理論與實務,為地方創造共好價值。然而,因為特教生常見的情緒與行為問題,對初接觸的實習學生往往是一大挑戰。為此林珮如副教授積極連結學長姐資源,從經驗交流與反思寫作協助實習學生從困難中成長。
▲林珮如副教授以「顯微鏡」放大特教生進步。(提供/天下攝影)
「教學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林珮如副教授笑說,她總是鼓勵學生以「顯微鏡」放大特教生的小小進步,帶著特教生和家長累積成就感。對學生視如己出的關懷,讓她在擔任實習指導教師的第一年,即獲教育部實習指導教師典範獎肯定,但在師資培育中令她感到最感動的,還是在目送學生離校時,聽見他們堅定承諾:「我不會放棄自己的學生,就像老師從不放棄我們。」
▲輔仁大學林偉人副教授投身師資培育30年。(提供/天下攝影)
當實習學生的靠山 輔仁大學師資培育中心林偉人副教授
不論都會國小或偏鄉據點,實習學生們常在教室外看見實習指導教師林偉人副教授的身影。投身師資培育近30年的他深知,「到校訪視」不只是制度一環,更是實習學生心中最安定的靠山。
除了通訊輔導、實習學生返校座談,林偉人副教授更不遠千里到校輔導,不僅給予實習學生人際關係及教學專業上的建議,也協助實習學生與校方溝通,更依第一線帶回的實習指導的心得來調整教學方向。這些額外的陪伴,對升等、評鑑助益有限,但他總是以嫁女兒的心情看待,「怕他們不得人疼、被欺負,所以就算騎機車、搭公車,甚至跑半個臺灣也要去看看。」
▲林偉人副教授鼓勵每位準教師找出自己的教學風格。(提供/林偉人副教授)
他觀察到,有些學生幽默風趣,有些條理分明,但無論哪種特質「有快樂的老師才有快樂的學生」。因此面對瞬息萬變的教育環境,他鼓勵每位準教師找出自己的教學風格,才能在適合的位置發光發熱。
「世上只有老師,期待青出於藍勝於藍。」林偉人副教授感性地說,他與團隊在111年度獲頒教育部「教育實習合作團體優良獎」,回顧來時路,期許自己如一陣春風,將教育的種子送往各個地方。
▲盧明副教授深耕幼兒發展與融合教育。(提供/天下攝影)
以同理心為起點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盧明副教授
「我常跟學生說,要『看見孩子』,就是帶著好奇心與同理心,跟他們一起生活。」盧明副教授長期深耕幼兒發展與融合教育,深知幼教階段將成為孩子成長過程的重要基石。
「因為孩子年齡小,距離長大還遠。」盧明副教授時常不厭其煩地提醒學生,幼兒園是孩子第一個學校,面對來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需要更多的陪伴與支持。在實習指導過程中,她希望學生思考:「真的喜歡當幼教老師嗎?」倘若懷抱熱情、信念與使命前行,職涯發展的路才能走的遠。
▲「大步往前走,有需要時我都在這裡。」(提供/天下攝影)
對實習學生而言,盧明副教授將自己定位為理論和實踐兩端的「轉譯者」和「橋接者」,引導學生思考教學情境與理論的關聯意義。有朝一日成為教師,遇見難解之題時,她願意成為點燈人,讓學生知道「儘管大步往前走,有需要時我都在這裡。」